從企業家走向慈善家的路上,銀泰集團創始人兼董事長沈國軍又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2018年9月5日中華慈善日當天,沈國軍推動多年的慈善家聯盟正式成立。作為創始理事長,他在成立儀式上表示,希望和團隊一起影響更多的企業家成為慈善家,助力中國社會出現更多優秀的慈善家。
此前,在這條路上,他已邁出了重要的幾步:參與發起愛佑慈善基金會、致福慈善基金會、桃花源生態保護基金會,創建銀泰公益基金會等。
從捐錢救災開始陸陸續續做一些慈善,到系統性地關注環保、公益人才培養、中國近現代史研究等領域,再到發起創立慈善家聯盟,以更大的視野做創新、共享的公益平臺……這其中,沈國軍遇到過曲折,有時也感覺無奈。所幸,經過十多年的發展,中國公益界追求透明的意識日益提升,企業家做公益慈善的整體政策環境也在改善。
如此大背景下,沈國軍認為,企業家做公益將大有可為。
“成立一個中國的大自然保護公益機構”
沈國軍在公益方面的耕耘,較為引人矚目的是他在環保方面的成績。
投身環保,源于一場旅行。2009年春節期間,沈國軍去了一趟南極。25天遠離喧囂與繁華,置身于茫茫冰雪,人與自然究竟應該保持怎樣的關系?他陷入了沉思。
旅途中,他帶上了平日難以靜心細讀的《沉思錄》,并寫下數萬字的隨想。回國之后,他開始了環保公益事業,并一直持續至今。
沈國軍結合自身多年的經商經驗與優勢,把共享價值和平臺思維等理念貫穿在公益事業中。這些理念,在由他參與倡議成立的桃花源生態保護基金會的工作中得以體現。
此前,沈國軍曾任大自然保護協會(TNC)中國區理事。“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們應該成立一個來自中國的大自然保護公益機構。”他的這一提議得到了馬云、馬化騰、牛根生、歐亞平等一眾商業領袖的支持。2015年4月,桃花源生態保護基金會正式成立,沈國軍擔任董事局執行主席,帶動企業家和公益人士一同思考和實踐中國生態環境保護的有效途徑。
3年多來,桃花源生態保護基金會在國內設立了四川綿陽老河溝自然保護區、吉林向海公益保護地等項目,較為成功地引進并踐行了國外相對成熟的“社會公益型保護地”的生態保護模式。
在老河溝自然保護區,桃花源生態保護基金會走的是一條“科學保護與社區發展并重”的可持續運營之路。基金會邀請各大科研院所、高校的動植物專家,對保護地的動植物資源進行本底調查,篩選出主要保護對象并分析其重點威脅因素,進而有針對性地采取保護措施。
通過成立社會企業,發展生態農業,開發蜂蜜和蜂蜜酒等產品,老河溝自然保護區在2016年實現了保護經費的“自給自足”。除此之外,基金會也幫助當地農民用生態的方式養豬、養雞。2017年,參與該項目的農民人均年收入增長了1萬多元。
沈國軍的經營思維還體現于做公益平臺。他擔任桃花源生態保護基金會董事局執行主席后,不僅提倡基金會的理事們出錢出力,也大力鼓勵個人、家族、機構等多方參與,由基金會代為管理和保護,這樣既能擴大規模效益,也能讓公益做得更加可持續。
除了項目運作的創新,桃花源生態保護基金會也重視機構的管理制度設計。“我們當時建議要有理事考核機制,要建立董事局制度。”沈國軍認為,將商業管理的手法和理念融入公益組織,是“很獨特的結構設計”。
為了調動理事們積極參與基金會事務,桃花源生態保護基金會制定了“桃花律”,從理事投入的時間、精力、資金等維度對其進行考核,并實行末位淘汰,相對末位的也會被約談。這樣的制度設定收到了明顯的效果。沈國軍說:“之前,基金會推出了大家共同建立保護地的‘桃花村’計劃,20名理事在兩天內迅速完成了2億多美元的募集。”
良好的機構運作,需要活力,也需要效率。為此,桃花源生態保護基金會組建了由七八個人構成的董事局,以保證機構高效的決策和行動。“重大的事情,董事局先定戰略,CEO提出方案,之后董事局審議通過。”沈國軍說,“理事們有不同意見就及時提出,少數服從多數,所以我們效率非常高。”
2018年8月,沈國軍和馬云代表桃花源生態保護基金會到南非開普敦參加2018年非洲巡護員頒獎典禮,為保護野生動物的巡護員頒獎。此次活動,聯合國環境署負責人、南非環境部長也親臨現場。桃花源生態保護基金會作為中國大陸民間NGO組織,“第一次成規模地走出去,在國際上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力。”沈國軍認為,中國的企業家到非洲參與野生動物保護的行動,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國際人士對中國慈善界、中國NGO和中國企業家的固有看法。
做公益,沈國軍習慣站在高處縱覽全局,瞄準影響全局的關鍵因素,也關注他人未達之境。推動政策立法、培養公益管理人才,都是他想打通的重要“關節”。
2018年3月,沈國軍作為全國政協委員提交了《關于積極鼓勵公益機構參與自然保護地建設和管理的提案》,提出“將社會公益型自然保護地納入國家官方保護地體系”、“強化立法保障,制定相關法律”、“啟動《自然保護地法》的立法工作”等建言。
長期從事環保公益的沈國軍注意到,現實中,我國自然保護地實行“搶救式保護”策略的現象較為普遍,缺乏頂層設計和科學系統的規劃,注重數量和面積的擴張,忽視質量和管理能力的提升,造成保護地體系仍面臨保護空缺、資金短缺、管理能力薄弱、保護與發展矛盾突出等問題,跟不上生態文明建設的步伐。
鑒于此,他希望通過提案的方式推進立法,進而從國家層面鼓勵支持民間的公益機構做生態環境保護。
將平臺理念植入公益領域
面對公益行業管理人才稀缺的局面,沈國軍蓄勢三四年,決定與北京大學合作開展“社會公益管理碩士”項目。
這一想法在時任北大校長王恩哥、馬云和沈國軍三人喝茶聊天的時候談起,并最終得以落實。這也標志著國內首個“社會公益管理”專業碩士項目的產生。
2014年年中,銀泰集團、銀泰公益基金會、北京大學、北大光華管理學院在北大光華管理學院的阿里巴巴報告廳正式簽約。項目由北大光華管理學院和銀泰公益基金會共同管理,在課程設計方面做了公益與商業的融合,致力于培養中國公益領域的高級管理人才。
“我們會學社會投資、非營利組織相關法律等公益管理方面的課程,也會有財務、人力、金融、戰略等商學內容。”目前在讀北京大學社會公益管理碩士的馬國新說。
根據銀泰公益基金會的統計數據,從2015年9月正式開學至今,“社會公益管理碩士”項目已經招收了4批(超過100名)學員,已畢業的二三十人都是去往公益組織、社會企業或者企業的社會責任部門就業。
沈國軍希望這些學員今后能成為中國公益慈善界的中堅力量,改變中國公益慈善現狀,推動制度改革。
銀泰公益基金會除了做人才培養,也在環境保護、中國近現代史研究、民生幫扶等領域有所投入。這些看似彼此沒什么關聯的項目的背后,都或多或少體現了沈國軍追求創新、重視平臺理念的做事邏輯。
沈國軍在2015年發起的中國近現代史研究項目,也是以平臺的思維匯集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共同做研究。沈國軍表示,不依附任何學術機構和研究機構,以基金會支持專業學者的形式推動歷史研究,這在中國還是新嘗試。
“銀泰搭建平臺,專家學者可以申報法律、外交、經濟等領域的課題,申請研究經費。”沈國軍說,“我們至少做個10年、20年,搜集這些珍貴的歷史資料,將來會向社會共享。”
目前,中國近現代史研究項目已搶救性地采訪了數十位抗戰老兵等近現代歷史的親歷者,總計形成了近60小時的音視頻資料、近60萬字的口述史筆錄。
影響更多的企業家成為慈善家
沈國軍提倡以平臺思想、共享價值為指導,實踐出了商業與社會公益相結合的重要模式,也被哈佛商學院收入教案。不止于此,他希望自己在商業和公益領域長期積累形成的理念能發揮更多的價值。
從1997年創立銀泰集團至今,沈國軍從早期的直接捐款,到后來逐步與愛佑等各類基金會合作,直至2014年成立銀泰公益基金會,系統性地探索公益事業的發展方式……
現在,沈國軍不只做專項領域的公益,他還有更大的抱負。“企業家的最高境界是慈善家”,得出這樣的結論,沈國軍經過了長期的實踐和思考。身為慈善家聯盟的首任理事長,他希望以此為平臺聚集一批在公益方面有能力、有熱情、有經驗的企業家,影響更多的企業家參與公益事業;同時營造一個“新生代商業領袖的慈善訓練場”,帶領一批年輕企業家參與公益。他覺得這是對中國慈善事業的一種新的推動。
被推選為聯盟的理事長,沈國軍沒把它看成一種榮譽,而是責任。
“大家都很有想法,都是在公益慈善領域做得非常優秀的企業家。”他坦言,“第一屆是最難的,從無到有,我們的責任在于做好定位,打好基礎,把聯盟的架構搭起來,同時樹立起機構的價值觀。”
目前,聯盟將項目和服務分為交流合作、理事服務、行業發展與建設三個板塊,致力于打破國家和領域的界限,共建全球慈善圈平臺,依托平臺智庫資源,進行公益慈善領域難點議題研究和政策倡導……確立“擔當、傳承、共享、可持續”的核心價值觀,用行動去引領社會創新,提升人類福祉。
改革開放40年,在完成財富積累的同時,如何創造更大的社會價值,獲得油然而生的愉悅感,成為了沈國軍和一眾企業家共同的追求和探索。
“商業的成功固然讓人非常開心、興奮,但真正去參與非常有意義的公益的時候,會讓人感到由衷的高興。”沈國軍說,“這跟商業的成功帶給人的感受是不一樣的。”